开通会员
扫码下方二维码付款,联系电话:18712312312
扫码支付
会员支付
(中列复原)
九格统一标检法采用生物资源
c4.flbj.net 基础生物标检法
c5.flbj.net 植物标检法
c6.flbj.net 动物标检法
《九格统一信息标检法》讲座
九格信息标捡法的简介标志历程
{{zhankai==true?'全部收起':"全部展开"}}
(左列复原)

7、有袋目和袋鼠目的属下交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89%E8%A2%8B%E7%9B%AE/160549?fr=aladdin

有袋目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有袋目是哺乳纲后兽次亚纲1目。其幼仔出生时发育不全,雌兽有袋囊供幼仔继续发育。在大洋洲,有袋类有胎盘类平行进化,适应辐射,产生许多不同的种类。现生有袋类共有980250种。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在一些重要方面比较接近。如身体被毛、单一的下颌骨、具乳腺、胎生等;但有些方面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水平,如有泄殖腔,没有真正的胎盘。肩带上有乌喙骨的残余,腰带上有上耻骨等。

中文名  有袋目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后兽亚纲

 有袋目      分布区域  大多数分布在澳大利亚

目录

1.                           1 简介

2.                           2 动物学史

3.                           3 外形特征

1.                           4 分布范围

2.                           5 下属分类

3.                            袋鼠科

4.                            树袋熊科

1.                            负鼠科

2.                            袋熊科

3.                            袋鼬科

简介       像袋鼠或考拉那样的长有育儿袋的哺乳动物是有袋目动物。世界上有袋目动物约有280种,其中75种是生活在美洲的负鼠,其余种类都生活在澳大利亚及周围的岛屿上。有袋动物目靠吃昆虫、树叶、肉类为生,它们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环境里,从荒漠、雨林的洞穴到树上、地面,都有它们生存的痕迹。有袋目动物的妊娠期都很短,例如负鼠只有13天。它们生下的幼崽很小,没有毛发,像粉红色的小虫子,幼崽穿过母亲身上的软毛爬进育儿袋,在那里它们以奶为食,直到长大离开为止 [1]  

动物学史    根据化石资料,有袋类起源于北美中白垩世原兽亚纲动物中的一支,到晚白垩世成为北美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们都是属于负鼠科的小型兽类,其中一支(小袋兽)传到欧洲,在那里一直繁衍到中新世。南美的有袋类在整个第三纪都很繁盛,直到上新世巴拿马陆桥连接南、北美洲有胎盘类由北美入侵后,才急速地灭绝。现生有袋类是由晚白垩世从南美通过南极来到大洋洲的负鼠状祖先的后裔。到中新世时已有许多现代科的代表,但大辐射则发生于晚第三纪更新世

外形特征    有袋目头骨的鉴别特征是:下颌角突向内弯、鼻骨后部较宽,前颌骨永不与额骨接触,颧骨向后延伸构成颌关节窝的一部分,腭骨后缘较厚等。

分布范围    有袋目-主要分布澳大利亚及伊里安岛,其次是南美洲和中美洲。如大袋鼠、袋狼、袋狸和负鼠等 [2]  

下属分类    现生有袋目共有980250种,其中袋鼠科、树袋熊科、负鼠科、袋熊科较多为人所知。

袋鼠科        袋鼠科macropodidae):有袋目的1目。身体的大小差异很大,体长23.5160厘米;头小,尾长而被毛,基部变粗;后肢比前肢显著强大。前肢具5趾,后肢缺第1趾,第23趾小,并由皮层连接在一起,第4趾最长,第5趾次之;雌兽都有很发达的袋囊,内有4个乳头,但通常只有2个有机能。共1752种。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及其邻近岛屿。

本科动物除1个树栖的属──树袋鼠外,都适应跳跃生活、草食性。由于具有类似反刍的消化方式,能占据对其他大型哺乳动物不利的区域。在繁殖上也有特别的适应:雌兽在袋囊中有了幼仔以后,仍可交配受孕,但受精卵发育到100个细胞阶段就停止发育;如果袋囊中的幼仔死亡,胚胎则继续发育;几周后第2个幼仔又可降生。

袋鼠类分为9个类群:

鼠袋鼠    包括5属,为袋鼠中最小的和最原始的类群。其中,麝袋鼠属后足具有发育良好的第1趾,前肢与后肢接近等长;短鼻袋鼠属、赤褐袋鼠属荒漠袋鼠属、长鼻袋鼠属尾短而裸,能缠绕用以携带筑巢的树枝。

②兔袋鼠,包括2属,即兔袋鼠属和条纹袋鼠属,它们能在低草中隐藏并适应跳跃生活,与兔类相似。

③甲尾袋鼠,包括1onychoalea,尾端具1角质距。

树袋鼠,包括1dendrolaus,适应树栖生活,前肢再次发展,约与后肢相等。

岩袋鼠,包括两属,即岩袋鼠属和小岩袋鼠属。适应岩栖攀爬生活,足垫十分发达。

⑥小丛林袋鼠,包括两属,即短尾小丛林袋鼠属和红脚小丛林袋鼠属。喜栖于沼泽地区的草丛、灌丛和密林中。

⑦丛林袋鼠,包括1属,为中型袋鼠。较大袋鼠略小。

⑧新几内亚林袋鼠,包括两属,即林袋鼠属和山林袋鼠。

大袋鼠,包括1macropus,有袋类中的巨人,体长可达1.6米,站立时高达2米左右。

树袋熊科     树袋熊科phaseolarctos):仅树袋熊phaseolarctos cinereus)一种,英文名为koala,所以又叫考拉,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干旱森林,高度特化的植食性,只食桉树叶。耳有毛丛,鼻裸露,无尾(有时也称为无尾熊)。成年体重8-10千克。齿式:3/11/01/14/4=30,上下齿列在前齿和颊齿之间有虚位。每产一仔,幼仔出生时仅5.5克重,在袋内哺乳6个月,以后数月骑在母兽背上继续生长。第三或第四年才成熟,寿命约20年。独栖,夜间活动。有三个亚种:p.c.victor,产于维多利亚、p.c.cinereus,产于新南威尔斯、p.c.adustus,产于昆士兰

负鼠科       负鼠科didelphidae):有袋目的1科,通称负鼠,为中、小型兽类。大多数具有能缠绕的长尾。尾毛稀疏并覆以鳞片。少数种类尾短而具厚毛。四肢短,均具5趾。拇指大,无爪,能对握。共1266种。分布于加拿大东南部,向南通过美国东部和墨西哥到达阿根廷境内南纬47°的地区。北美大负鼠、灰四眼负鼠、水负鼠3属具清楚的袋囊,其余的属或不具袋囊或仅有两条皮褶。雌兽具725个乳头。

负鼠类能适应多种环境,大多营树栖或地栖生活,只有水负鼠营半水栖生活。夜行性。多杂食,但也有只食虫的和食肉的种类。繁殖率很高,怀孕期仅10余天,幼仔出生时比蜜蜂还小,前肢十分发达,并具锐爪(到达袋囊后脱落)。幼仔在袋中发育6070天后即可自由出入袋囊,再过1个月左右离开母体独立生活。负鼠类的自卫方法是装死。寿命很少超过两年,是食肉动物和人类猎取的对象。由于繁殖率高,食性广,适应能力强,负鼠类数量和分布依然在增加和扩展。

袋熊科       袋熊科vombatidae):体形粗壮似熊,眼小,脸似鼠。体重可达35千克。头骨略扁平,鼻面部相对较短。

齿式:1/10/01/14/4=24,所有牙齿无齿根,终生生长。尾退化。育儿袋向后开口,内有一对乳头。四肢短而有

力,前足五趾,宽而具长爪。后足第三和第四趾合并。富有挖穴能力,穴长往往超过30米,洞穴向外开着,或位于岩

石堆下。主要吃草,但也吃根和树皮。包括两属:毛袋熊属(lasiorhinus),只有毛袋熊(lasiorhinus latifrons)一种;

袋熊属(vombatus)包括袋熊vombatus ursinus)和粗毛袋熊(vombatus hirsutus)两种。袋熊又称为普通袋熊

vombatus ursinus)。

袋鼬科       袋鼬科成员多数体型较小,与老鼠接近,其中某些种类的袋小鼠体重仅4克,头体长不及6厘米,是最小的有袋类,也是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袋鼬科现存最大的成员是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也是现存最大型的食肉有袋类之一,头体长约60厘米,强壮而凶悍。袋鼬科第二大的成员是斑袋鼬,大小如,也是澳洲大陆现存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原本常见于澳洲大陆东部的东袋鼬(Dasyurus viverrinus,即食鱼袋鼬)在澳洲大陆可能已经灭绝,仅存于塔斯马尼亚岛。袋鼬科成员很多为树栖性,也有一些为陆栖,其树栖性成员尾部均不具缠绕性,但是有些种类有蓬松的尾毛用于平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2%8B%E9%BC%A0%E7%9B%AE/5412885?fr=aladdin

袋鼠目     袋鼠目(双门齿目)Diprotodontia10科,分布于大洋洲。上颌门齿每侧有13枚,下颌每侧有1枚,犬齿形小或退化,臼齿具钝的疣状突,适于研磨草料。后肢的第二趾与第三趾愈合,称并趾。营陆栖或树栖生活,大多是大型食草的类型。包括树袋熊科Phaseolarctidae袋貂科Phalangeridae、鼠袋鼠科Potoroidae袋鼠科Macropodidae侏袋貂科Burramyidae环尾袋貂科Pseudocheiridae袋鼯科Petauridae、长吻袋貂科Tarsipedidae和树顶袋貂科Acrobatidae

中文名  袋鼠目        拉丁学名 Diprotodontia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后兽亚纲    袋鼠目            袋类

目录    特征      2 分布范围      3 下属分类      4 相关物种  

特征      袋鼠目动物(5)

            上颌门齿每侧有13枚,下颌每侧有1枚,犬齿形小或退化,臼齿具钝的疣状突,适于研磨草料。后肢的第二趾与第三趾愈合,称并趾。营陆栖或树栖生活,大多是大型食草的类型。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大洋洲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东部及其邻近岛屿。

下属分类    已知的大致分为10科:

树袋熊科     11种,即树袋熊(考拉、无尾熊)Phascolarctos cinereus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南部森林中。雄性比雌性大50%,体长约7080厘米,体重6.512.5千克。

袋熊科       23种,包括昆士兰毛吻袋熊Lasiorhinus krefftii、南澳毛吻袋熊Lasiorhinus latifrons塔斯马尼亚袋熊 Vombatus ursinus。体格粗壮,尾极短,外表似小型的熊类,而习性更接近啮齿类。食草,善于挖掘,在地下挖复杂的深洞居住。昆士兰毛吻袋熊已濒临灭绝。

鼠袋鼠科     410种。多数后足4趾,双足跳跃,尾用于平衡,有微弱的缠绕性,可以用于抓取筑巢的材料。包括赤褐袋鼠属Aepyprymnus、草原袋鼠属Bettongia、荒漠袋鼠属Caloprymnus、长鼻袋鼠属Potorous

袋鼠科       1163种。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及其邻近岛屿。包括树袋鼠属Dendrolagus、林袋鼠属Dorcopsis、小林袋鼠属Dorcopsulus、兔袋鼠属Lagorchestes、纹兔袋鼠属Lagostrophus、大袋鼠属Macropus、甲尾袋鼠属Onychogalea、岩袋鼠属Petrogale、丛林袋鼠属Thylogale、沙袋鼠属Wallabia、短尾袋鼠属Setonix。身体大小差异很大,体长23.5160厘米;头小,尾长而被毛。

袋貂科       618种。分布于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东部岛屿及苏拉威西岛。包括袋猫属Ailurops1种)、袋貂属Phalanger9种)、斑卷尾袋貂属Spilocuscus2种)、条纹袋貂属Strigocuscus2种)、帚尾袋貂属Trichosurus3种)、鳞尾袋貂属Wyulda1种)。树栖,多数尾可卷曲。植食性为主。帚尾袋貂Trichosurus vulpecula是澳大利亚沿海地区最常见的哺乳动物之一,适应力比较强,被引入新西兰,因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成为当地生态入侵物种。(

侏袋貂科     25种。包括山袋貂Burramys parvus、长尾侏袋貂Cercartetus caudatus、西南侏袋貂Cercartetus concinnus、美丽侏袋貂Cercartetus lepidus、侏袋貂Cercartetus nanus。体长710厘米,尾长和体长相近。以花蜜、果实为食。

环尾袋貂科   514种。有514种。包括粗尾袋貂属Hemibelideus1种)、大袋鼯属Petauroides1种)、岩环尾袋貂属Hemibelideus1种)、环尾袋貂属Hemibelideus7种)、Pseudochirops属(4种)。大袋鼯Petauroides volans仅食桉树叶,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滑翔哺乳动物。

袋鼯科       314种。包括缟袋貂属Dactylopsila3种)、林氏袋鼯属Gymnobelideus1种)、袋鼯属Petaurus5种)。袋鼯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及其周围岛屿的森林地带,体型中等,体重0.12.0千克不等,从前肢腕关节到后肢踝关节之间连皮膜,可滑行;尾长而多毛,具抓握功能。牙齿共40枚,下门齿长而尖锐,属双门齿型,臼齿属丘齿型。善攀爬,夜行性,以树叶或昆虫为食。育儿袋发达,母兽通常每次只声1仔,初生儿约在育儿袋中生活4个月。有些种类娇小可爱,如蜜袋鼯Petaurus breviceps,常作为宠物饲养。林氏袋鼯Gymnobelideus leadbeateri一度认为已灭绝,但1961年又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重新发现。

长吻袋貂科,    11种,即长吻袋貂Tarsipes rostratus。分布于于澳大利亚西南部。体型很小,体长78厘米,体重1520克,尾长810厘米,并具缠绕性。鼻吻狭长,齿骨特别纤长,颊齿退化,仅上犬齿和两枚中间的下门齿有发育良好。舌长,端部有细刺,用其伸进花朵,取食花蜜、花粉和小型昆虫。

树袋貂科,     22种,包括树顶袋貂Acrobates pygmaeus和羽尾袋貂Distoechurus pennatus。四肢之间有皮膜,可滑行。

麝袋鼠科     一属一种。麝袋鼠Hypsiprymnodon moschatus是体型最小、最原始的袋鼠,也是唯一后足有5趾的袋鼠,体长2034厘米,尾长612厘米,裸露有鳞,四足跳跃行进。

相关物种

树袋熊     雄性比雌性大50%,体长约7080厘米,体重6.512.5千克,是最大的树栖食叶芽有袋动物,只有在两树之间进行转移时才会下到地面。指对握,善攀爬,不筑巢,可在树间跳跃,且富于攻击性。食性极为特化,只取食个别种类桉树树叶、嫩枝、花或树皮,且肝脏可解桉树毒。由于食物营养质量很差,所以一天中多达20小时几乎不活动或缓慢移动。除生病和干旱外,几乎不喝水,水源90%来自树叶汁。体态憨厚可爱,是世界著名观赏动物。

大袋鼠     身体大小差异很大,体长23.5160厘米;头小,尾长而被毛,基部变粗;后肢比前肢显著强大,前肢具5趾,后肢缺第1趾,第23趾小,并由皮层连接在一起,第4趾最长,第5趾次之;雌兽都有很发达的袋囊,内有4个乳头,但通常只有2个有机能。除树袋鼠可树栖外,都适应跳跃生活、草食性。具有类似反刍的消化方式,能占据对其他大型哺乳动物不利的区域。雌兽在袋囊中有了幼仔后,仍可交配受孕,但受精卵发育到100个细胞就停止发育;如袋囊中幼仔死亡,胚胎则继续发育,几周后第2个幼仔又可降生。

蜜袋鼯     体型中等,重0.12.0kg,从前肢腕关节到后肢踝关节之间连皮膜,可滑行;尾长而多毛,具抓握功能。牙齿共40枚,下门齿长而尖锐,属双门齿型,臼齿属丘齿型。善攀爬,夜行性,以树叶或昆虫为食。育儿袋发达,母兽通常每次只生1仔,初生儿约在育儿袋中生活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