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半先组组配下位分类法
5.1 先组式语言和现组式语言
人们在对信息进行标引检索的时候,基本采取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从内容方面进行标检、第二种是
从名称方面进行标检、第三种是从形式方面进行标检。
从内容方面对信息进行标检的工具有先组式语言和现组式语言。
作为标检信息资料的工具书,最初人们采用的是先组式语言,即列举式分类法。在中国,有古代的
“七略”分类法、“四部”分类法、近代的仿杜威分类法及现代的“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等。
在国外有“杜威法”、“国会法”、“国际十进分类法”等。
列举式分类法的特点是在分类工具书中对标引对象的类目进行预先尽可能全面的列举。这就产生了
三个问题:一是随着人类知识的突飞猛进,新学科新技术不断涌现,要想进行预先全面的列举是不可能
达到目的的。二是列举量过大时,工具书势必项目过多而使用就不方便。三是分类工具书总是处在被
动的应付地位,要想跟上信息类目猛增的步伐不得不把工具书不断地添改,相应的,使分类工作人员
不得不疲于应对。
鉴于列举式分类法的问题,阮冈纳赞发明了“冒号分类法”。即现组式语言,其主要特点是对分类
对象进行组面分析,然后抽出这个领域的起决定作用,有组配意义的系列项作为“组面”,以各个领域
的组面汇集作为分类工具。
冒号分类法的进步有这么几点:一、省去了尽量列举的繁多性,缩小了分类表的篇幅。 二、减少
了添改,使用灵活,减轻了工作量。 三、由于其组面的组配功能,可以对专指的问题进行标检集中。
冒号分类法虽然也分类,但其类不是向科学分类看齐,而是追求形式实用。这样,冒号分类体
系的科学性就不理想。另外,其标记方法复杂,不便于掌握。结果,冒号分类法虽然技术理论上有很
多长处,但要流行通用就比较困难,所以,冒号分类法很少为图书馆所采用。
冒号分类法的理论奠定了组面分类法的理论基础。叙词语言借鉴了冒号分类法的组配思想,注意
到项目的自然语言性,注意到项目及其组配便于利用机械进行标检,这样,它比冒号分类法就进了一
步。但由于它难以从系统类的角度对资料进行集中,对于不具备比较专门知识的人难以使用,所以,
叙词语言的普遍使用也存在着困难。
从内容的名称对信息进行标检的工具有标题法,关键词法、题录引文语言等,这些方法虽便于从
名称和引文题录方面标检有关资料,却不能把问题从实质上“聚焦”,没有系统性,所以对信息资料的
标检只能从名称解决问题。
从形式方面对信息资料进行标检的工具有:著者标检系统,载体标检系统,自排号标检系统等,
这些工具只能从形式方面对信息资料进行标检。
前面很局限、很片面、很肤浅的议论了一下信息资料标检方法,目的主要不是对这些方法进行系
统的评论,只是想提出这样一个设想:能不能尽可能避免这些标检方法的短处,把它们的长处借用溶
为一体呢?这就是“半先组组配下位分类法”的出发点。
5.2 半先组组配分类法
前面提到诸种信息资料标检工具,各自都有自己的长处,要不,它们是不会存在下来的。同时,
它们也有自己的不足,综合利用能不能扬长避短,在于对长处的利用和对不足的克服。
列举式分类法有便于把科学分类与自己融合、类间属分关系和并列关系清楚、逻辑性强、因而比
较稳定,便于记忆等优点,所以列举式分类法的分类思想是可以借鉴的。
列举式分类法有列举不尽,被动应付的缺点,但只要把列举对象领域的有组配意义的项尽量列举,
而把没有组配意义的项一般不列举,也就是达到半列举还是可以的。由于学科的发展是建立在自己原
有的基础上的,所以,半列举是对原有基础的承认,是必要的。可将列举对象领域的有组配意义的项
目尽量列举,这时把组配思想借用过来,把已列举的有组配意义的项看做组面或称看做组配因子,对
工具书上没有的不具组配意义的项用组面或称组配因子来组配表示就是了。这样,即克服了组面分类
法的分类不够科学,分面及标记方法复杂的缺点,也解决了列举分类法的列举不尽和被动应付的困难,
这种方法就是半先组组配分类法或称半先组分类组配法的指导思想。
为什么克服列举式分类法的列举不尽和被动应付要借助组配法呢?这是由于学科发展是一个量变
到质变的过程。新项的增加,主要表现为量变,而引起具体学科的有组配意义的系列项的变化却小得
多,这样,使得有组配意义的系列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许多不足以引起组面或称组配因子变化的
项的标引通过组配就可以解决。所以,利用组配可以起到以不变应万变,以少变应多变的作用。当然,
当学科发展到了质变的时候,也就是体系大动的时候,整个半先组体系有关类目都得服从学科的质变
而改变。不过,学科的质变,大变比项目的量变要相对稳定得多。
半先组组配分类法的特点:一、它是一种向科学分类看齐兼顾信息资料特点的分类法。二、它的
分类程度是不彻底的,对分类项只列举那些有组配意义的,它把先组式语言继承了一半。三、它尽量
减少列举,着眼于用已知项组配未知项,这里借鉴了组面分类法和叙词语言的组配思想。
5.3 组配下位
半先组组配分类法对信息资料的标引达到了一定的能度,但没有再往下走,再往下走是什么?
这里举两个例子:
例一:如用“Q534”代表冲压,“J”代表机械,则组配项“Q534J”代表冲压机。但冲压机品牌
不止一种,如“天工牌冲压机”怎么表示?,“金刚牌冲压机”怎么表示?……
例二:如用“T16”代表照相,“J58” 代表零部件,则组配项“T16J58”代表照相机零部件。
但照相机零部件不止一种,如“快门”、“闪光灯”、“三脚架”……各怎么表示?
这两个例子具有普遍的意义,揭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作为组配因子项汇集的工具书尽数列举不行
(不能回到全列举的老路上去),不尽数列举,当用组配法标引经过组配产生若干具体项时(如前边讲
的两个例子)就感到困难。这里提出一种设想:能不能产生“组配下位”这个概念?
组配下位是指:对组配项是若干具体项的集合时,则令具体项做这种组配项的“组配下位”。
这样,上边讲的两个例子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如果令“ :”作为组配下位的 类主题词的代表符,
则:“快门”可用“T16J58:KM”来表示。 “闪光灯”可用“T16J58:SGD”来表示……
如果令“//”作为组配下位的名主题(品牌主题)词的代表符,
则:“天工牌冲压机”可用“Q534J//TG”来表示。
“金刚牌冲压机”可用“Q534J//JG”来表示。
这样,用组配下位法就解决了组配项是具体项的集合时标引具体项的困难。
5.4 半先组组配下位分类法的实用原则
如同文字组配出来的词汇可以无限多一样,分类组配及组配下位的空间也可以无限大。实用中只
要掌握一个原则即可。那就是:一个主表(基本项),统一组配规则(模式一样),统一组配下位规则
(分清类主题和名主题)的一元化操作。只有这样,才便于统一标检,资源共享。